吸烟有害健康,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。在精美的烟盒背后,是一张碳黑色肺的照片,令人感到恶心和恐怖。但这依然阻挡不了烟民对于烟草的热爱。不过历史却告诉我们,曾经的烟草不仅可以治病救人,还有“缓解相思”的作用。
“抽烟治百病”
似乎很多古老的故事都与玛雅人有关,就连最早使用烟草的也是玛雅人。这在墨西哥一座建于公元432年的神殿浮雕上可见一斑。神殿浮雕展现了玛雅人在举行祭祀时以管吹烟的场面。此外,考古学家还在南美洲发现了3500年前的烟草种子,证明那时人类就有了种植烟草和吸食烟草的行为。
玛雅人崇尚烟草,把烟草视为一种能够通灵的神奇祭品,认为吸食烟雾后“飘飘欲仙”,意味着神灵的某种暗示,把吸烟看作神圣的事情,只有在祭祀过程中才能享用,在吞云吐雾之中领会上天的安排。他们种植烟草,使用烟草,不仅把它当作一种消遣,更当作重要的神圣宗教礼节。在他们的神中,据说至少有两个都是吸烟的。
随着烟草被更多周边地区土著所了解,烟草的使用方式也从吸食变为了咀嚼。玛雅文明逐渐没落后,新一代印第安人延续了使用烟草的习俗,但同样也废弃了从前过于繁琐的祭祀仪式。烟草也从此走下神坛,成为人人都能消费的日常用品。不管老人孩子还是妇女,只要没事,大家都会点燃烟草,一边惬意地“吞云吐雾”,一边载歌载舞,感谢上天的恩赐。
《印第安通史》是最早谈到吸烟的著作之一。书中就谈到印第安人有一种特别有害的习惯,便是去吸某种烟……以致沉浸在不省人事的麻醉状态。他们的酋长使用一种Y字形状的管子,上边两个孔插入鼻孔,另外一端装上燃烧的烟叶和杂草等。他们用这种方法吸烟,直到失去知觉,伸着四肢躺在地上像个喝醉微睡的人一样……
烟草对于印第安人来说,除了是一种可吸食的植物之外,他们还称其为“回魂草”。关于他们是如何发现烟草作用的,有这样一个传说。传说有一位印第安公主突然死去,人们把她抬到野外去准备天葬,但最后公主竟然神奇地醒来并回到了部落里。
部落里的印第安人很好奇,他们询问公主是如何醒来的。印第安公主就告诉人们,她是被一种植物辛辣刺鼻的气味给熏醒了。后来人们找到了这种植物,并称它为“还魂草”。这也是烟草最早被发现的传说。
许多文献记载,美洲土著将烟草视为“万灵药”,用于治疗各种疾病,如感冒、头痛、牙痛、创伤、烧伤、脓疮溃烂,还可麻醉、增白牙齿、抗疲劳等。又因其能治愈令人绝望的疾病,烟草还被赋予了“圣药”的美名。
1492年10月15日,探险家哥伦布在美洲大陆首次接触到烟草这种神秘的物品,由于当时哥伦布一心扑在黄金上,对此不以为意。1501年,被哥伦布派到古巴寻找“中国皇帝”的2名船员首次见到美洲土著抽烟,并了解到烟草的许多医疗用途,船员杰雷兹学会了抽烟,并渐渐有了烟瘾,于是将烟草和抽烟的习惯带回了西班牙。
1518年,西班牙征服者科特兹应一位曾随哥伦布出航的修道士的要求,从墨西哥带回了烟草;1530年,西班牙船员带回了烟草种子,自此烟草及印第安人有关烟草的神话传说也被正式引入了欧洲,并逐渐传遍到欧洲各国,在治疗雅司病、侵蚀性溃疡包括狼疮和梅毒等时获得了奇效。
不知如何流入国内的烟草,竟又名“相思草”
提及烟草,很多人一定会想到虎门销烟这段黑历史。但事实上,它却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。
在西方,烟草被称为“回魂草”,甚至是“圣药”。在中国,烟草被称为“相思草”。清人陆煊《烟草三十韵》中说:“浩劫残灰灭,相思寸烬涵”,原注:“相思草亦烟名,缘人一溺其香,便复不能舍故也。
传说,江北城中有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。女人因体弱早逝。男人终日不悦,茶饭不香,便在墓地搭个小屋住下陪伴亡妻。一夜,妻托梦说:“你不必太忧伤,我将变成仙草,伴你度过余生”。后来,妻墓上果然长出一棵硕大的草。叶青翠欲滴,花粉红芳香。乡人见此无不叫奇,便取了个美好的名字:“相思草”。其夫不忍心看它枯萎,便摘回家中保存。此草干后色泽金黄,其味淳香,嚼之,满嘴生香,偶卷而吸之,烟雾袅袅盘而旋之,满屋飘香,久久不肯散去,恍惚中与爱妻相见,顿消孤独之感。于是烟草又有了“相思草”之美誉。
学术界一直有种说法,烟草起源于中国,再由中国传入美洲大陆。不过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来看,烟草最早可能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福建省东南的漳州和泉州一带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说法,是明史专家吴晗于1959年在《谈烟草》一文中提出的。
据史料记载,马氏者是将烟草制作成烟的人。然后再由福建由南往北传到了广东、江浙,后来逐渐传遍整个中国。当时传到“九边”,成为了戍边军人的日常消费品,甚至出现了“含长管而火点吞之,马醉仆者”。为此,在明崇祯年间,政府曾严厉禁止吸食。
集市吸食烟草的人群
不过这种说法在学术上依然存有争议,还有一种说法称烟草是从日本传到朝鲜,然后再从辽东半岛传入关内的。但无论如何,无可争议的是,吕宋的烟草肯定是西方殖民者带来的。而到了明朝崇祯年间,当时中国的烟民几乎已经遍布大江南北,特别是在当时中国的西南地区更是盛行吸烟之风。
吸烟在上流社会曾代表时尚
烟草流入中国后,由于边疆的士兵、强盗、商贩都在抽烟,以至于很快那些阳春白雪的文人墨客、贵族都视之为一种时尚。
马德清在《清宫太监回忆录》里描述小太监侍候主人吸烟时说道:“主子吸水烟的时候,你得跪在地上,把仙鹤腿水烟袋用手握紧,小水烟袋你得站着捧在手里,随时装烟,吹纸煤儿……那时候清宫里的主子抽水烟、旱烟成了生活中的常事。一般是饭后抽水烟,平时抽旱烟,用不着主子吩咐,到时候得准备好,捧上去。”
烟草也很好地融入了文人的社交圈子。在香烟袅袅中,便会文思泉涌,成就一篇篇佳作。文人聚会,吟诗作对,品一品茶,喝一喝酒,已是快事。现在又多了一项:抽烟袋。陆耀在乾隆三十九年(1774)出版了一本《烟谱》,堪称上流文士之吸烟指南。哪怕是下层文人如蒲松龄,也烟不离手。在蒲松龄的陪葬品中,有他使用多年的烟袋,烟管大约长2尺,在烟嘴下垂着一个装有烟丝的烟布袋。
清代的上层妇女流行吸水烟
一旦上流社会开始接受烟草的魅力,整个社会必将会流行吸烟。宋氏姐妹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宋庆龄喜欢吸烟,估计是留学海外时养成的一种生活习惯。因为那时正是西风东渐且盛行的历史大潮流时期,在美国还流行过一阵女性抽烟的旋风。
英美烟草公司出品的“哈德门”是当时的时髦货
宋庆龄和宋美龄所处的民国时期,西方的烟草公司已进入中国。因此,大街上充斥着各种香烟美女的广告,刺激和吸引着国内女性消费者。
1959年宋庆龄会见比利时王太后伊丽莎白时两人一起吸过烟,摄影师拍下了这罕见的一幕,这是宋庆龄吸烟秘史中难得的一次公开。
至于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已是民国后的事情了。清代晚期台州一带的“烟禁”较严,但只针对“洋烟”(鸦片),尚未对“土烟”即烟叶的危害有所忌讳。民国之后,少数有识之士开始提倡“禁土烟”。
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:“事实上,任何文明都需要奢侈的食品和一系列带刺激性的‘兴奋剂’。12和13世纪迷上香料和胡椒;16世纪出现烧酒;然后是茶、咖啡。”然后就是烟草,它们对于生理的作用,或刺激、或麻醉,如同它们在历史中的角色——见证一个族群或国家的欲望与沉沦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