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剑阁:老烟区绘出新图景

四川剑阁县有36年的烤烟种植历史,生态条件得天独厚,产业文化底蕴深厚。近年来,剑阁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不断厚植现代生产理念,积极探索新生产模式,培育壮大新型种植主体,加大新品种培育力度,全面开启烟叶产业现代化转型新篇章。

云上育苗新方式

2月19日清晨,太阳刚刚升起,该镇烟叶育苗工场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。数名身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在育苗大棚之间来回穿梭,开棚除湿控温、添加营养液、测量水温,现场忙而不乱。

与往年不同,今年苗棚数量增加了,但工作人员的数量却大大减少了。

“现在正是育苗关键时期,气温变化大,我们育苗人员都高度紧张,每天都要对所有苗棚进行最少2次测温测湿。”姚家烟站烟技员陈科宇说道。

多年前,该县就推行集中专业化育苗模式,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制度,但刚破土而出的烟苗对水温、空气湿度极其敏感,稍有不慎就会染病。

今年一开春,剑阁县局(分公司)积极探索数字化育苗新模式,通过反复调研、实地测试、科学评估,自主开发出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“云”上育苗系统,在全县烟区打造了3个数字化育苗示范点。

“这套系统主要由物联网温湿度记录仪、线上平台、手机App三部分组成,可实现在手机上对苗棚温湿度进行24小时精准监测。”该县局(分公司)烟叶生产技术负责人杨洁说道。

“现在好了,我们用上了这套数字化育苗温湿度仪器,在手机上就能及时准确地远程监控棚内温湿度,再也不用担心苗棚内温湿度异常了。”陈科宇说道。

土地流转新模式

“贾大哥,你们合作社可帮了我大忙了!要不是你们帮我解决烟田和用工问题,我今年可能就放弃种烟了。”在剑阁县剑坪种烟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,剑坪镇剑北村烟农李元锡向合作社负责人贾光明说道。

李元锡是一名“铁杆烟农”,种植烟叶已近20年。“我今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,但迟迟未能在本村找到合适的连片烟田,加之现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,我萌发了放弃种烟外出打工的念头。”李元锡说道。

李元锡面临的困难,在剑阁烟区不是个例。为确保烟叶种植质量,烟叶种植必须遵循三年轮作、规模化种植等要求,所以每年在本村流转到连片优质烟田,对烟农来说不是易事。

传统的“行业+村集体+烟农”的土地流转模式,因以村为单位进行区域规划,存在区域板块固化、全县产业资源未能统筹利用等短板,导致个别种植乡镇之间、村与村之间土地与劳动力供需失衡。

为打破种植区域壁垒,盘活全县生产要素,剑阁县局(分公司)不断优化现有土地流转模式,充分发挥合作社掌握全县土地流转大数据,而且专业化水平高、机械化程度高、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,走出了一条符合烟区实际的稳烟田、稳烟农的“双稳”道路。

“今年,我在烟农合作社的帮助下,一次性跨村落实连片优质烟田80亩,还签订了植保合同,每一亩烟田都由合作社专业队伍使用大型旋耕机完成了深耕,今年肯定又是好收成。”李元锡笑着说道。

培育良种稳收益

“啥也不用说了,去年种了你们推荐的新品种,每亩产量增加了30多公斤,种烟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,这个品种我认可!”汉阳镇七里村烟农王彦程面对推广烟叶新品种“中川208”的烟技员,回答得干脆利落。

“新品种耐旱耐涝,对土壤要求低,既能种得好也能烤得好。去年我还有些顾虑只种了10亩,今年我所有烟田都要种这个新品种。”王彦程说。

多年来,剑阁县局(分公司)将“提质量”作为烟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,不断加快生产模式转型,推动产业向“绿色化、专业化、数字化、规模化、机械化”转型,坚持以工业需求为导向,稳步推进新品种的开发培育,全力擦亮“纯、甜、香”烟叶品牌。

“在培育良种工作中,我们严格按照基地建设、实地试验、优化集成、示范推广步骤,充分配齐配套技术方案,确保以高质量新品种培育助力稳烟区、稳烟田、稳烟农、稳收益。”剑阁县局(分公司)局长、经理岳峰总结道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